2022年7月18日蓝月亮正版精选资料大全高级合伙人谭红旭受邀参加北京知联会·城市规划专委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 北京城市规划协会联合举办品牌活动“知友荟”座谈交流。会议主题为“共商北京交通未来•共议高质量发展”,结合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21-2035年)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共同谋划适合北京市市情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和发展路线图,谭红旭先生在此次会上做出关于未来北京交通的建设与规划的主题发言。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交办的有关交通体系优化、升级、完善的任务,北京目前已经给出了非常亮眼的阶段性答卷。《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范》中介绍的多项数据表明,在“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北京市各有关主管部门齐抓共管、戮力同心,首都交通事业的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比如形成航空“双枢纽”、市域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慢行出行环境显著改善、科技创新引领智慧交通等,不一而足。
对于当前北京交通体系,作为北京市居民,个人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一是我们的交通越来越便捷高效。在“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降低至5.07(注:系2021年3月全市交通工作会议数据)。北京交通综合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交通体系得以不断优化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总结,能够对不同的区域一地一策、分类施策,有效解决差异化的交通问题,帮助首都的居民更高效出行,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形成了交通服务生活,生活引领交通的良性互动;二是我们的交通越来越绿色低碳。“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末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提升至73.1%。(数据来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小客车指标调控、步行与自行车回归城市、能源结构调整鼓励使用新能源车辆,更多绿色出行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北京绿色交通的进程。此外,我们的城市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在有些行政区已开始融合“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实现河滨、湖滨区域周边交通环境的绿化,更为重要的是在汛期时节对降水资源的合理回收与利用,从而更加有效的缓解集中降水时段道路积水的压力,让交通更安全、让环境更美好、也让治理成本更加可控。
对于未来北京的交通如何建设与规划,本人作为北京交通的体验参与者,也有一些浅显的想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助力人口与功能相匹配
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多处提及人口调控与人口调节。2021年公布的北京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到2020年11月1日,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98.8万人,十年间占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其他十区常住人口达到1090.5万人,较2010年占比上升了9.5个百分点。首都人口的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以大数据收集为基础,融合人口分布、特别是年龄结构等要素,对居民的出行习惯、生活需求与城市的功能布局进行分析,构建居民出行的基础模型,并据此设计、优化交通系统,以“出行即服务”为导向有效“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缓解因人口与功能不能完全匹配导致的居民长距离跨区出行,挤兑交通资源的现象。
二、盘点“存量资源”,实现“增量可控”
近年来,除新增路网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外,北京对原有交通体系的升级、衔接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结“十三五”成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端,我们可以考虑对已有的交通资源进行阶段式盘点,结合人口疏解的进程,对区域型交通微循环适时加以改善、调整。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推进,做好对现有交通资源可持续运行的论证、对区域性交通体系与周边路网的有效接驳进一步优化,改善微循环、提高道路通达性,实现共享资源的有效调配,让交通更为高效。
目前城市规划已有“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常态化机制,相信我们交通系统也是建立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模式。因此,事中的评估,有利于持续性盘活存量资源,从而实现对新增、扩容的总体可控。尤其是对于开展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工作更具有意义。
三、实现交通体系的技术引领,完成技术“本地化”
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适度超前。在交通体系的设计层面,要“适度超前”,与北京城市规划总体相匹配,做前瞻性的考虑;在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层面,也要“适度超前”。
比如在“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中,我们为了实现乡村振兴,那么在交通规划设计时,要融合对乡村的历史、水文、地理、灾害链组成等多层次的深入了解,进行充分的环保测评,最大限度降低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新型、耐用、环保材料的投入,以时间换空间,减少未来更换硬件的频次,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强化对交通生态环境的保护。
又如:今年5月份北京的一波新冠疫情,交通系统为了确保居民的正常出行,同时确保防疫要求严格落实,及时更新“一卡通”APP,高效引导市民完成个人实名认证,并与个人健康信息相链接,为打赢“防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后续的规划中,对新技术的运用,既要借鉴国外超级大都市的经验,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化的“国情”,让新技术落地生根。
四、建设高层次人才梯队,实现北京交通文化的传承
再智能的交通系统,也无法脱离人的智慧。任何时候,拥有一支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交通管理队伍,都是我们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将定向培养交通专业化人才与向社会广泛招贤纳才相结合,形成交通人才梯队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的立体化,推进交通管理模式的立体化,更好促进交通体系的一体化发展。尊重历史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培养新队伍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老师傅的工匠带领作用,以师承教育方式,更好地传承北京的交通文化,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五、适度引入社会化资本,共同建设北京交通
适度引入社会化资本,以PPP方式(源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第97条 创新体制机制)共同参与北京的交通建设,拓宽交通体系建设的融资渠道。既能实现对社会资金的高效使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北京财政资金的压力,为交通基础建设、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服务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实现对现有机制的优化转型,总体增强北京交通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3、《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9月由国务院印发)
4、《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情况的报告。